瞬间泪目,在杭州13年,今朝飞往贵州,他终于喊出了这一声“爸妈”|全球热推荐
今天是2月14日,一个充满甜蜜的日子。
(相关资料图)
对于在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居住生活了13年的邓国荣来说,终于要和父母相见了。
时光回溯到2009年,当时12岁的邓国荣(龙龙)跟着打工的父母来到了安徽青阳。
父母在将龙龙安顿在出租屋后,因为要急着出去上班,简单的叮嘱两句就匆匆离开。
一觉醒来的龙龙感觉肚子饿了,又迟迟等不到父母回家,便独自出门去找吃的。但因为第一次来到青阳,人生地不熟的他很快迷失了方向。
乞讨、捡超市烂掉的水果……从此开始了流浪生活。
2010年9月5日,龙龙在杭州火车站附近游荡时,被派出所送至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收容,隔年转入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安置。
2019年,由市儿福院转入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安置至今。
一转眼,龙龙已经在杭州市民政系统的福利院待了整整13年,也拥有了一个新名字——邓国荣。
多年的流浪生活让邓国荣性格变得孤僻,初到一福院的时候,他既不愿意跟护理员、康复老师交流,也不愿意和身边的小伙伴扎堆,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角落发呆。
细心的护理员和康复老师还是发现,每当邓国荣听到音乐的时候,脸上就有了笑容,时不时还会跟着哼上几句。于是,他们就开始关注邓国荣喜欢的歌的类型,还会和他一起收集他喜欢的歌,甚至尝试在康复课上邀请邓国荣给小伙伴们展示歌喉。
收获小伙伴们的肯定和夸奖后,他慢慢变得自信和开朗,他开始尝试主动和身边的人交流……因为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相较于福利院其他的服务对象好一些,邓国荣也会经常协助护理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搞卫生、叠衣服、维持秩序等,康复老师也教邓国荣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读书识字、绘画手工等。
性格、生活都逐步向好,但是仍有一个念头在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心中萦绕:要帮龙龙找到家。
2017年以来,市一福院为配合公安机关查拐、打拐工作,开始陆续为一部分服务对象进行DNA采样录入工作。2019年,市一福院集中安排了259名服务对象进行DNA采样录入,邓国荣就在其中。
2022年7月13日,好消息传来,市一福院接到安徽省池州市公安局的电话,经与DNA数据比对,发现邓国荣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黄银辉夫妇存在关联。
根据这一线索,在池州警方、余杭公安和市一福院的共同努力下,邓国荣找到了与他离散了13年的父母、亲人。
(邓国荣在回家路上)
在接到池州公安电话后,市一福院开始着手邓国荣回家认亲的工作。
通过前期了解发现,邓国荣的父亲黄银辉在家务农,收入微薄,母亲王美珍长期住院,家里还有弟弟妹妹需要抚养。加上疫情的影响,从贵州到杭州接儿子回家困难重重。黄银辉夫妇只能求助市一福院,希望能够帮忙送儿子回家。市一福院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联系毕节市民政局,反映了邓国荣的家庭情况并请求协调解决邓国荣回家的问题;并定于2023年2月14日由市一福院工作人员送邓国荣回家与家人团聚。
今天8点55分,邓国荣在福利院三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登上了从杭州飞往贵州毕节的航班。
经历3小时的飞行和1小时的车程后,邓国荣终于到达了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妈姑镇马鞍山村的家。
父母等候多时。
13年,父母早已鬓发花白,曾经的小孩子也成长为和父亲一般高的大人了。
“龙龙吗?还认不认得到爸爸?看他这个手,小的时候勾破皮留的疤……”父亲紧紧抱住孩子,失声痛哭。
边上的母亲也怔怔地看着,嘀咕道“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孩子!”
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亲人,邓国荣终于喊出了迟到13年的话:“爸,妈,我回来了!”
话音刚落,一家人抱在一起,再次哭成一团。
据了解,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杭州市唯一一所承担政府安置职能的成人福利机构,主要承担杭州市主城区“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年满18周岁的孤儿、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查无着落的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的安置职能。
2017以来,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共有32人回归家庭和社会(含邓国荣之类通过DNA比对回归家庭、社会的休养人员)。回归社会后,市一福院社工持续跟踪走访,链接资源,开展生活救助,困难帮扶,家庭辅导,支持网络建立等方面的服务,切实增强了该群体的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感。




































































































































